闽商杂志-闽商网讯(记者:邹挺超 图:孟吴强)在这强调抱团的时代,浙商与闽商之间,更当借助相近的地缘关系,抱团向国内国际市场进发。
2017年7月9日,全国浙商论坛暨福建省浙江商会成立十周年庆典活动在上杭县古田镇召开,来自全国300多名浙商代表聚首一堂,共话传承红色基因、熔炼浙商精神。
这是福建省浙江商会为了庆祝成立十周年而举行的一次盛典,也是2016年刚刚接任新一届会长的董加余给全国浙商、给福建的一次献礼。
20年专注,20年积淀
2017年6月,乔治白服饰福建体验中心在福州开业。体验中心设有高级订制厅、职业装展示厅、校服展示厅、业务洽谈厅等,集中展现了福州乔治白服饰有限公司多年品牌运营的积淀。
这是董加余20年来扎根福建的成果之一。
1995年,浙江乔治白服饰股份有限公司在浙江平阳县成立,专注于职业装行业。董加余就是当年的创始股东之一。 裁缝出身的他,曾经北走山东、东北发展,由于不适应北方的气候,他最终选择了妻子的家乡福建作为自己创业的新起点。
1997年,他来到福州,福州乔治白的基础由此奠定。
20年来,福州乔治白从无到有,2004年,还获得福建省政府采购优秀供应商称号;2010年,更获得浙江省政府经济协作办公室授予的“浙江产品营销中心”荣誉称号。董加余所负责的福建与广东市场也逐渐成为乔治白总公司业绩的重要贡献者。
2008年,董加余随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教授前往日本考察职业装的市场,希望可以向他们取经。然而,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在国内贵为重点客户的银行、烟草等行业,在日本几乎没有太多的职业装市场。当时他就敏锐地察觉到,日本的金融等行业的发达,许多业务自动化完成,减少了从业人员的数量,而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也将可能带来类似的前景。
意外的收获是,他发现了职业装之外的市场——校服。
“中国预计有2亿的中小学生,如果按照每年人均2套衣服,500元的标准,那么就是千亿级的市场。”这个发现令他非常兴奋,立马筹划要进入校服市场。然而,彼时乔治白上市在即,出于现实考量,公司并没有马上切入这个市场。
2013年,上海的“毒校服”事件,再次让董加余思考进军校服市场的机会。经过一番准备,2015年5月,乔治白终于进入了筹划多年的中国学生服市场,成立了浙江乔治白校服有限公司。乔治白更受邀参与《中小学校服》国家标准审定工作,完善并提高校服从设计到制作的内控标准。
当下,服装业转型升级路仍很长。不过,董加余认为,中国的商务职业装仍然有较大的机会。
“乔治白正在打造‘企业的形象顾问’的形象,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做职业装而作职业装,而是为了帮助企业塑造一定的专业形象。”董加余说,越是发达的城市、越是重要的场合、越是进步的社会,商务职业装就越显得必要。
与此同时,面对庞大的中国校服市场,乔治白也打出了“校服革新者”的旗号。2016年5月,在厦门市学生装招标工作中,乔治白中标为市直属中小学校提供制服类校服,四年订单规模达5000万元。 在“最美校服”评选活动中,荣获四个奖项(其中,三个是一等奖,总共六个奖项), 显示了乔治白校服在校服领域的实力得到了公众的普遍认可。
家乡和故乡
“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全国浙商古田论坛上,董加余在题为《不忘初心 圆梦八闽》的致辞中如是描述浙商初到福建的情景。这句话多少有些“夫子自道”的意味。
和从无到有、从一颗种子成长为参天大树的福州乔治白一样,浙商在福建的成长也令人刮目相看。如今,浙商在福建的规模以上企业已经达2600多家,个体工商户3万余家,累计总投资额达一万亿元。
在十年工作回顾中,董加余历数福建浙商的家底:在闽浙商主要从事信息经济、节能环保、大健康、旅游、时尚、金融、文化、地产经济及高端装备制造等行业。
“哪里有市场,哪里就有浙商”已经成为浙商在福建的力量的真实写照,浙商一条街、浙商一座城、浙商工业园区、“一个县财政的半壁江山”等现象也成为福建不少地方的一道风景线……
作为邻居,浙江和福建有着不少共同点,浙商精神与闽商精神也有不少契合之处。
董加余说,浙商有“四千精神”——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遍千方百计、尝遍千辛万苦,这和闽商最为人熟知的“爱拼才会赢”可谓是心心相印。在福建待了20年,他认为,浙商应该向闽商学习,学习那种不忘本、回馈桑梓的态度。
几年前,他积极响应浙江省政府“温商回归”号召,投资近亿元在苍南县创办了浙江乔翔职业装有限公司, 成为该县唯一一家大型中高档职业装系列以及高级定制的公司。
而十年来,在闽浙商已有100多家企业回乡投资,累计投资总额达300亿元。
更重要的是,在闽浙商们还积极参加闽浙两省举行的“光彩事业”、“百企帮百村”、“五水共治”等大型慈善活动,累计筹措资金5亿余元,捐赠了大型医疗器械、捐款修建了学校设备设施,为特困户实施精准扶贫,得到了当地政府和百姓的高度赞扬。
在董加余看来,“浙江是我们的故乡,福建是我们的家乡”。浙江的土地养育了一批又一批的浙江商人,福建的市场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浙商企业。 浙商有今天,不能忘记家乡,也不能忘记故乡。在这强调抱团的时代,浙商与闽商之间,更当借助相近的地缘关系,抱团向国内国际市场进发。
做好当家人
作为福建省浙江商会10多年的老会员,董加余曾经担任过两届常务副会长。这让他有机会深入参与商会运作,也让他对应该如何当好会长有了更多思考。
2016年11月,他被选举为福建省浙江商会第三届理事会会长。2017年年初,他便走访了几十家会员企业,对于走访中发现的企业维权、解决企业发展资金、子女上学等方面的问题,他也着手一一进行解决。
在他看来, 服务会员是商会最基本的职能,真心把会员团结起来,形成合力、抱团发展,才是关键。
担任会长后,他提出“弘扬浙商精神、凝聚浙商力量、寻求浙商共识、倡导浙商合作、服务浙商发展”的办会宗旨。 他认为,在互联网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创新、共识、合作更加重要。为此,他特别提出,要重走井冈山、遵义、延安等革命圣地,向党建学习,着力打造一个凝聚力强、战斗力强,有能力带领商会会员企业创新发展的强班子,举办全国浙商古田论坛,也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
他还提出,要联合浙江大学、厦门大学和浙江湖畔大学等著名高校,开办福建浙商学堂,帮助浙商企业提升管理能力,助推企业发展,引导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加强科技投入,力争培养出3-5个明星企业。发掘会员中的优质企业,支持它们上市,也是他下一步的打算。
“商会办得好不好,关键在于会长。十年的经验是一笔很好的财富,为今后办好商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董加余如是总结道。
本文由闽商杂志-闽商观察原创
文:邹挺超 图:孟吴强